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: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
1、早期国家的产生和进步
1.夏朝的打造与“家天下”
(1)打造:约公元前2070年,禹打造夏朝。
(2)地位(意义):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,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。
(3)规范:世袭制取代禅让制,开创了“家天下”年代。
2.商汤灭夏
(1)打造:约公元前1600年,汤打造商朝。
(2)都城:刚开始都城建在亳,受战乱、环境变化等原因影响,多次迁都,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,此后维持了相对的稳定。
3.武王伐纣
(1)牧野之战:公元前1046年,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,商朝灭亡。
(2)西周打造: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打造周朝,定都镐京,史称西周。
4.西周的分封制
(1)内容:周王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,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,打造诸侯国,受封者可以在我们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,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规范——分封制。社会按等级分为统治阶级“天子、诸侯、卿医生、士”和被统治阶级“平民、奴隶”。
(2)用途:加大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,稳定了政局,扩大了统治范围。
(3)西周灭亡:公元前841年,周厉王与民争利,引起“国人暴动”。公元前771年,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。
2、青铜器和甲骨文
1.青铜器的高超工艺
(1)出现:原始社会末期,国内已经出现了青铜器;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云筑网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。
(2)进步:商朝将来数目增多、类型丰富、作用与功效较广泛,主要用于饮食、祭祀和军事等方面,功能也由食器等进步到礼器;而且制作工艺高超,使用“泥范铸造法”。
(3)典型代表: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。
2.甲骨文记事
(1)名字来历: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、羊等兽骨上的文字。
(2)发现状况:
1899年,清朝人王懿荣初次发现甲骨文,到今天已有16万片以上,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,单字有4500个左右,已经辨别的有1500多字。
(3)记载内容: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,涉及祭祀、战争、农牧业、官制、刑法、医药、天文历法等。
(4)发现意义: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时候文字年代最早、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,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进步有深远的影响。现在所知,国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。
3.甲骨文的造字特征
(1)造字办法:甲骨文用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等多种造字办法。
(2)造字特征: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办法,用图形、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点勾画出来。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定义。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。形声最为进步,用声符来注音,用一个字表示类别,组成新字,能造出很多文字,现代汉字不少都是形声字。
3、动荡的春秋时期
1.春秋时期的经济进步
(1)东周: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,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。东周前期被叫做春秋时期。
(2)表现:春秋时期,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,使得农业飞速发展。伴随农业的进步,手工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。伴随商品的增加,商业活动渐渐活跃。
(3)标志:铁农具和牛耕的用法,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要紧标志。
2.王室衰微
(1)背景:春秋时期社会动荡,各种规范遭到破坏,分封制逐步瓦解。
(2)表现:周平王东迁后,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,已无力控制诸侯,甚至要依靠诸侯国的经济支持。
(3)影响:周王室地位降低,诸侯竞相称霸,操控政治局面,事实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。
3.诸侯争霸
(1)缘由:因为政治、经济进步不平衡,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,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。
(2)特征:强大的诸侯,以“尊王攘夷”的名义进行征战,争夺霸主地位。
(3)春秋霸主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,号令诸侯。到春秋末期,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。
(4)影响: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,有些诸侯国被灭掉,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。同时,中原的“诸华”、“诸夏”在同周围的戎、狄、蛮、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,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。
4、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
1.战国七雄
(1)形成:战国初年,晋国被韩、赵、魏三家医生瓜分,齐国由医生田氏取代。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七国的权势较强,史称“战国七雄”。
(2)要紧战役: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、长平之战等。
(3)特征:战争规模大,参战兵力多,交战地区广,持续时间长。
(4)结果:秦国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,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。
2.商鞅变法
(1)缘由:战国时期,铁制工具和牛耕的用法进一步推广,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,新兴地主阶级权势增强。
(2)目的: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,富国强兵,在兼并战争中取胜。
(3)变法:公元前356年,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。
(4)主要内容:在政治上,确立县制,废除贵族世袭特权,改革户籍规范,严明法度;在经济上,废除井田制,鼓励耕织,统一度量衡;在军事上,奖励军功。
(5)影响:秦国国力大为增强,军队战斗力提升,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,为将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。
3.造福千秋的都江堰
(1)修建:公元前256年,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。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,发挥了防洪、灌溉、水运等等方面有哪些用途。
(2)意义: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。
5、百家争鸣
1.老子
(1)历史地位:春秋后期楚国人,道家学派的开创者。
(2)思想倡导:大家应顺其自然;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,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;倡导“无为而治”。
(3)有关著作:《老子》(《道德经》)
2.孔子和儒家学说
(1)历史地位:春秋后期鲁国人,大思想家、大教育家,儒家学派开创者。
(2)思想收获:核心思想是“仁”,提出“仁者爱人”;倡导“以德治国”,反对苛政。
(3)教育收获:创办私学,倡导“有教无类”;在教学中,重视道德教育和文化常识教育,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办法。
(4)影响: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《论语》一书,对中国古时候文化的进步有尤为重要的影响,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也具备深远的影响。
3.百家争鸣
(1)背景:战国时期,旧规范进一步崩溃,新的社会规范逐步确立。学术思想范围很活跃,形成了不一样的学派,各陈其说,相互影响,取长补短,这一思想文化兴盛局面被叫做“百家争鸣”。
(2)主要学派、代表及倡导:
学派 | 代表 | 主要倡导 |
墨家 | 墨子 | 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,选贤于能,倡导节俭 |
儒家 | 孟子 | 倡导“仁政”,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反对所有非正义战争 |
荀子 | 倡导“礼治”,明确尊卑等级 | |
道家 | 庄子 | 适应自然和民心,追求精神自由,维持独立人格 |
法家 | 韩非 | 反对空谈仁义,强调以法治国,打造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|
(3)影响: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兴盛,成为中国古时候首次思想文化进步的高峰,为中国古时候文化的进步奠定了基础,对后世有十分要紧而深远的影响。
1.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评价:这是历史的进步。禅让制出目前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,当时采取氏族公社规范,政治上“公天下”。原始社会后期,生产カ水平提升,剩余商品出现了,私有制也就应运而生,而“家天下”的王位世袭制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。因此可以说,从禅让到王位世袭,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,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,是阶级对立的产物,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走向。因此,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社会的重大进步。
2.西周分封制有哪些用途
(1)通过分封制,加大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。周朝开发边远区域,扩大统治地区,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互联网,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,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况。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。
(2)通过分封制,周人权势范围不断扩大。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,统治成效得到加大。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“天子——诸侯——卿医生——士”的等级序列。
(3)通过分封制,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区域,密切了同周围各少数民族的关系,推进了边远区域的经济开发和文化进步;周文化具备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。
(4)分封制加快了全国经济的进步。
(5)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,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力量。
3.对禅让制、世袭制与分封制的理解
(1)禅让制:是国内原始社会部落民主推选部落网盟首领的规范,开始于尧担任部落网盟首领时,是一种“公天下”规范。
(2)世袭制:是指一个家庭世世代代世袭王位或帝位,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,是一种“家天下”的规范。
(3)分封制:是西周要紧的政治规范,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,以“授民授疆土”的形式,用分封的义务、
权利与承诺,使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,以巩固统治。但分封制也埋下了分裂的祸根。
4.今天中国的政治规范与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区别:今天,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是分开管理的,地方行政长官没军权,不需要像西周那样向中央进贡、提供军队,老百姓也不需要去服苦役。封国的诸候是世袭的,今天各地的省长、市长不是。分封制有严格的等级规范,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エ具,今天的新社会则是人民当家做主,各省市区领导的权カ比周代诸侯的权力要小不少。
5.中国人从古到今都看重“鼎”是什么原因
(1)鼎:是古时候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,是古时候礼器中的主要器物,是各级贵族的专用品,是古时候礼治社会政治、经济权カ的象征。
(2)夏朝:传闻大禹铸九鼎,是一统天下、打造夏朝的标志。从此,“九鼎”成为中央政权的象征。
(3)春秋:楚庄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孙满“问鼎之大小、轻重”,使得“问鼎”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的专用语。
(4)周礼:根据周礼,贵族在用鼎的数目上有严格的规定,用鼎数目的多少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。天子用九鼎八簋,诸侯用七鼎六簋,卿医生用五鼎四簋等。
6.甲骨文的特点
(1)在字的架构方面,有的象形字只重视突出实物的特点,笔画多少、正反向背不统一。
(2)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,只须求偏旁合起来含义明确,而不需要固定。因此,甲骨文中的异体字很多,有些一个字可有十几甚至几十种写法。
(3)甲骨文的形体,总是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的,有些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地方,也可有长、有短。
(4)由于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的,所以笔画较细,直笔居多。
7.铁农具在当时能迅速推广是什么原因
(1)优势:铁农具与其他农具相比具备优势,譬如:石器、木器、骨器等虽然便宜,但硬度不够,不耐用;青铜虽硬,但比脆,容易断;而铁器与它们相比,不只蕴藏丰富,开采便捷,质地坚硬,而且非常锋利,特别合适制造农具。
(2)技术:当时治铁工业已相当发达,可以生产很多铁器。
正是以上这类缘由,使得春秋时期铁农具得以广泛用,从种到收,各种铁农具都基本拥有了,大家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,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。因此大家也说,铁农具的创造和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。
8.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剖析
(1)春秋时期:战争的实质是诸侯争霸,为了土地、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,为了争当周王的替
代者,争当天下共主的斗争,周天子仍然存在。
(2)战国时期:战争的性质是兼并统一,通过兼并达成了地区的局部统一,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。
9.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的正确认识
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,表面上看是诸候割据纷争、统一局面破坏,但事实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走向。其缘由如下:
(1)西周末年,周天子权威已遭到破坏。东周初,周天子事实上已失去“天下共主”的地位,统一局面已没有。
(2)从经济上来讲,因为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升,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大,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,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。
(3)从形式上来讲,逐步达成着局部统一。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的“八百诸侯”相比,显然是大大进步了,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地区统一已经出现。
(4)从大家的需要来看,统一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一同愿望。
(5)从民族关系上来讲,民族凝聚力增强,“华夷之辨”观念相对淡薄,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大。
这类原因说明,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大了。同时,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。
10.图形解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
11.“仁”与“仁政”:孔子对“仁”作了充分的阐发,把它提升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,形成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。孔子所讲的“仁”,含义十分宽泛,“仁者爱人”“克己复礼为仁”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。后来,孟子继承并进步了孔子“仁”的学说,形成“仁政”学说和重民思想。
12.春秋战国时期形成“百家争鸣”局面是什么原因
(1)春秋战国时期,生产力飞速进步,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和城镇的兴盛,生产力和经济的进步,猛烈地
冲击着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,新兴贵族阶级急切需要解决激烈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,以增强实力,维护统治。
(2)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,造就了一批有常识、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思想家,这就促成了各种政治倡导的产生和不同学派的形成。
总之,“百家争鸣”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乎识形态范围里的势必反映。